当前位置:

欧阳彪:要把地标保护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

来源:湖南省质监局 作者:欧阳彪 编辑:刘郁蕾 2018-04-27 09:43:14
时刻新闻
—分享—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质量认可制度,因产自特定地域,具有自然特征、人文特性、质量特点,而成为广受国际市场认可的货源标识、质量标识和品牌标识。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质量扶农、精准扶贫,务必用好用活地标保护这一重要抓手。

  一、地标保护确有大功效

  我省地标保护工作起步于2003年,近年来持续加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地标产品77个,位居全国前列,保护范围覆盖14个市州、92个县市区,包括38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市,实现了“打造一个地标、形成一个品牌、发展一批企业、带活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

  一是有利于服务“三农”。地标产品绝大部分是农副产品,过去这些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实施保护后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我省80%以上的产品获得地标保护后产值均增长1倍以上,直接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张家界大鲵获得保护后,同样规格的商品大鲵,张家界大鲵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高出50%以上,带动当地3200户、1.2万人脱贫致富。同时,标准化种养、规模化布局、精细化生产,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有利于提升“三品”。通过开展订单式、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地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品牌形象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增强,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全省有56家地标产品生产企业的98个产品获得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145个产品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安化、新晃分别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地理标志产品示范区。安化黑茶成功进入中欧地理标志“100+100”互认互保名录,形成了白沙溪、黑茶园、怡清源等13个知名黑茶品牌,带动发展茶园30万亩,茶叶产量6.5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25亿元,解决贫困地区就业人口35万人。

  三是有利于发展“三业”。目前我省77个地标产品,不仅促进了农业做大做强,而且拉长了产业链条,催生了326家核准使用地标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发展了种、养、加、销等上下游企业1500多家,年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湘西、怀化等地通过地标保护,发展了成千上万亩的茶叶、猕猴桃、金银花、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了一道亮丽风景,形成了贫困地区全域旅游的新优势。十八洞村通过建立湘西猕猴桃精品产业园,群众不仅从猕猴桃种植、加工获益,还能从乡村旅游获得收入,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地标保护应有大潜力

  我省地标保护工作来势较好,但与江苏、贵州等“地标大省”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差距。问题就是导向,差距就是潜力,湖南地标保护大有潜力可挖。

  一是资源潜力。湖南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湘米、湘莲、湘茶、湘柚、湘芋、湘油等“湘字号”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孕育了丰富的地标资源。特别是以湘西为主的武陵山区,以邵阳、娄底为主的雪峰山区,以郴州、怀化为主的罗霄山区,地貌多样、物种丰富,既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更是地标产品成批、成片开发的集聚区。

  二是人文潜力。湖南名人名史、名山名川、名湖名楼、名村名镇众多,洞庭湖、武陵山、张家界、大湘西一直令人心驰神往,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附着在21.18万平方公里的湖湘大地上,只要我们深度发掘,就能成链条、成集群、成系列开发地标资源。

  三是市场潜力。地标产品是高质量、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代名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原生态的地标产品需求将越来越大。培育和发展地标产品,正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三、地标保护当有大作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战略。湖南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应当把地标保护作为富民惠农、扶贫攻坚的重大工程,精准施策、持续用力,走出一条以特色创地标、以地标提质量、以质量兴产业、以产业促脱贫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一要抓规划谋划。要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若干政策》,锁定“扶持贫困县,消除空白县”目标,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主责、企业主体”的地标保护新格局。市县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县级政府要主动上位,一要抓好调研,拿出地标保护方案;二要作好规划,制订地标培育计划;三要抓紧申报,扩大地标产品规模;四要出台文件,拿出地标管理办法;五要制订标准,规范地标生产管理。对于区域性的地标产品,地市政府还要加强协调,共创共建、共享共用。质监、农业、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要实施一对一帮扶,帮助指导地方政府做好地标产品的申报与保护工作,确保“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成功一个、发展一个”。

  二要抓选育培育。坚持“申报一批、培养一批、挖掘一批”思路,在全省部署开展地标资源普查工作,对产品资源状况、数量类型、品质特征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查,把具有原产地特征的“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列入地标产品培育梯队,建立我省地标产品优势资源库。要对特色产品的历史文化渊源、土壤水系特点、产品独特作用、产业发展前景等进行充分论证,有重点、有计划进行培育,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戴上地标产品光环脱颖而出。

  三要抓提质提标。要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针对地标产品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要将“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要求贯穿到地标产品的筛选、培育、监管全过程,指导督促企业完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质量溯源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按照“一个地标产品、一个管理办法、一个地方标准、一套生产工艺”要求,切实规范地标产品的产地要求、质量标准、检验规程,原生态种养、原产地采购,持续保持地标产品的原汁原味、风味风貌。要落实《地理标志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贴牌管理,编撰好《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名录》,不断提高地标产品的知名度和含金量。针对假冒地标产品和冒用专用标志的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加大打假力度,保护地标产品的市场信誉和地标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要抓延伸延展。要将把地标保护与优势农产品集群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结合起来,创新地标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重点要创新“公司(合作社、种养大户)+地标+贫困户”扶贫模式,采取“农户跟着大户走、大户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办法,广泛开展订单式生产,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创新“农业+地标+旅游”集合模式,大力发展地标产品观光园、精品园,在促进地标保护的同时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业+地标+互联网”电商模式,“山货出村、网货进城”,让更多“湘味十足”的土特产带着地标产品这张名片走出大山、走向市场,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搭上地标保护这趟快车走出贫困、走向小康。(作者系湖南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 欧阳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质量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