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铆钉的质量关系到飞机的安全,一次工艺都要经过上千次的训练。”航空工业西飞国航厂铆装钳工薛莹如此理解工匠精神。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野外巡线、带电作业,曾经连续4天在零下好几度爬上40多米的铁塔,就是为了把电线擦干净,保证安全运行。”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如此践行工匠精神。
“作为‘国家工匠’,就是要把工作干成艺术,让中国高铁这张名片在世界上更加亮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人李万君如此评价工匠精神。
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前,人民大会堂一楼中央大厅北侧举办“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薛莹、李万君、许启金3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大国工匠”被一同请到了媒体面前。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是产品质量的缔造者,是“中国品牌”的传承者,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实践者。
今年5月5日下午,中国首款严格按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并以市场为项目开发目标的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国人60多年的航空梦,开启了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现代航空产业,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辛磨砺之后,终于化蛹成蝶。
在C919首飞的背后,就有着薛莹和她的伙伴们的共同努力。她说:“在过去,我们的制造能力不能满足国际一流航空公司的标准。但是经过我和我的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各种难关,提升了国产大飞机的整体制造能力。”
“一架飞机是由上百万颗铆钉装配而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机器无法装配的,我的工作就是把机器无法装配的组件用手工完成。”对于工匠精神,薛莹认为,在制造业进入到智能化的今天,工匠精神仍不过时,“世界上有200多家经营寿命长达百年的企业,无一不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传承至今。”
“在别人看来,25年从事同一件工作会觉得很枯燥,其实看似简单的事,用心和不用心,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薛莹表示,工匠精神将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甚至中国制造的形象。
薛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用中国工匠的双手做好更多的优质产品,让世界享受“中国制造”。
说起“中国制造”,不得不提的还有中国高铁。高铁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第一张名片,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国际高速铁路40年的发展历程。在已经过去的2016年,高铁的海外签约额突破了80亿美元。中国高铁之所以能够和全球轨道交通巨头掰手腕,拼品牌、拼质量、拼创新,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
来自中国中车的李万君就是中国高铁“工匠精神”实践者的代表之一。从1987年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以来,寒来暑往30载,李万君始终从事轨道客车的焊接工作,并多次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华技能大奖”,先后参与包括高铁在内的我国几十种轨道客车的首件试制工作,技术攻关100多项,25项获得国家专利。
他说,提起中国高铁的变化,自己就是那个最兴奋的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中车在高铁事业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可以说从一名追赶者变成了世界的领跑者。”
9月21日,由中车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高铁“复兴号”在京沪线上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正式运营,上海到北京的运营时间缩短到4个半小时。李万君说,当看到旅客乘坐崭新的“复兴号”时,一种祖国强大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35年高压线上百炼成金。”这是媒体对许启金作出的评价。这位全国劳模、高压线带电检修“状元级别”的技术工人,凭借着“钉钉子”的精神,从一位“门外汉”变成了拥有43项国家专利的“大国工匠”。
“有人说我是线路医生,也有人说我是高压线上的舞者,还有人说我是阳台上的发明家。在我看来,线路就是我的人生舞台,线路就是我的精神寄托,春夏秋冬、寒来暑往,2100公里线路上的往来穿梭就是我的线路人生。”许启金说。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何可
编辑:刘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