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被形象地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认证认可所具有的市场化、国际化等突出特点,使其作用越来越彰显。为此,国务院近日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意见》共分8个部分27条,提出了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意义十分重大。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明确了6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大的任务就是“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在这一任务中又明确提出,积极采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将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等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提升,积极开发追溯管理、供应链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适应新业态需求的质量管理工具,打造中国质量管理“工具箱”。
从中不难看出,对于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意见》提出的任务是在充分吸纳国际先进经验与做法的同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最终打造中国质量管理“工具箱”,也就是最终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为全球的质量管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翻开全球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基本上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等不同的阶段,诞生了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管理、卓越绩效等多个著名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出现了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质量管理大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以及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全球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大师的名册里,鲜有中国人的身影。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学习日本、美国、欧洲的先进质量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中国的企业实践之中,推动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缩少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使一些领域的质量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推广应用,对中国整体质量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未来中国的质量提升仅仅依靠现有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显然是不够的,中国的质量发展仅仅依靠国外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也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质量管理的发展与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日本制造”和日本质量管理在这方面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应用使得日本产品在全球成了高质量的代名词,也为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日本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事实上,此前日本产品也曾是劣质品的代名词,但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一举扭转了世人对日本产品的看法。
中国制造正在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努力迈向中高端,质量提升非常关键。除了借鉴国外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尤其是中国制造的特点与特色。需要将国外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与中国工具相结合,毕竟质量管理背后与质量文化、工匠精神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具有中国特色。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看到,自美国休哈特博士创立控制图以来,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但这些理论、方法和标准都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专家提出的,而且基本上都是30年前提出的,尽管在今天这些质量方法大多数依然有效,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方法创立时的背景和当前的局限性。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工具创新几乎陷入了停滞,这既与质量管理理论、方法日趋成熟有关,也与这些理论、方法产生的地方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而中国经济近些年创造的奇迹有目共睹,也为中国质量管理“工具箱”的诞生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目前,我国正通过“中国质量奖”的评选,发掘中国企业和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就是希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有望早日形成中国质量管理“工具箱”并传向世界,使其和中国质量一起共同成长。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徐建华
编辑:刘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