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发布《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
中国制造强国指数排名位列第四
中国质量报讯 (记者 徐建华)记者4月11日从中国工程院获悉,由该院编制的《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解读详见今日2版)已经正式发布,这是继2014年和2016年后,中国工程院第3次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制造强国指数排名仍位列第4,整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据介绍,报告沿用完善优化后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基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各国统计局等10多家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对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巴西、印度9个国家2015~2016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进行了跟踪测评,并对我国2012~2016年制造强国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及未来趋势预判。
报告比较了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近两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5~2016年各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整体向好。其中,美国持续大幅领跑各国,制造业综合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德国稳步前进,工业4.0战略成效显著;日本触底反弹,其规模受日元汇率反转上升影响较大;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滑、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出口下降等因素同时作用于中国制造业,造成2016年中国指数首次下滑。同时,纵观2012~2016年5年间,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情况差异较大。在此情况下,中国是指数值增长最大的国家,总体上符合制造强国战略的预期。
报告分析了中国制造强国4项分项指数值及占比情况。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传统优势不断强化,但尚未有效带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提高,整体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培育。2012~2016年,中国“规模发展”指数值和占比均为最高,说明发展趋势的持续性。然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3项变化不大。从各细分项指标变化情况来看,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高,但与美、德、日等国相比仍差距巨大,中国制造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数指标提升明显;而制造业增加值率、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出现下滑。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指出,在美国制造强国指数稳步较快增长的压力下,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缩小进程不显著,要在2025年实现初步目标,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仍需做出更大努力。
报告也建议,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快推进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推进制造业整体提升,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体系,为早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也指出,中国制造业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3项指数相较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其中,质量效益差距最大,也是追赶的主要着力点,未来应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徐建华
编辑:刘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