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7全年共有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2017年,是阿里联合社会各界在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在报告发布现场,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表示,过去一年中,阿里巴巴强力呼吁全社会“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并推进实践。通过商品大脑、图像识别算法、生物实人认证等九大假货防控“黑科技”,阿里巴巴对平台上近20亿商品进行识别,使假货识别与拦截能力大幅提高。数据显示,2017年,淘宝买家因“怀疑买到假货”而发起的退货比例比2016年下降29%,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报告同时指出:尽管阿里在网络假货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但线下假货源头并未根除,制售假分子在阿里巴巴的严厉打击下,呈现跨国境尤其是向微商及其他各类平台流窜销售的特点。
郑俊芳透露,截至2017年底,阿里打假特战队已与全国23个省开展线下打假合作,累计向全国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阿里巴巴先后与全国20余个各级质检、工商、食药监及公安等监管部门签署共治协议,已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质监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协同打击等方式,共同开展线下打假扶优工作。
“阿里巴巴一年花一个亿进行神秘抽检,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将直接反馈给管辖地监管部门开展源头打击。”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政府合作副总裁周升和透露。
2017年12月20日,上海市质监局执法总队根据阿里巴巴推送的涉假线索,对长宁区一家销售电脑及其配件的网店开展执法检查。由于涉案金额较大,此案已移送长宁区公安分局作进一步调查处理。
浙江省质监局有关人士表示,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和物流的发达,让生产点到快递之间的线下“最后一公里”,成为执法打假的难题。而通过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分析出不合格及假冒产品的生产点,为执法部门开展现场执法提供帮助,为质监部门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提供了助力。该负责人希望,接下来与阿里巴巴探索联合买样抽检,提升工作效率,并继续深入推进以提标、提档、提质为目标、以执法打假和区域整治为保障的区域质量提升工作。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彭燮
编辑:刘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