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健品骗老难题怎么破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胡立彪 编辑:刘郁蕾 2018-01-22 09:54:52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老年保健品”事件以社会影响力96.67分的高分位居热点之首。榜单分析,乱象丛生的保健品市场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发区,“老年人盲目购买产品”“虚假广告营销”“产品质量不过关”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如何治理保健品市场乱象,破解保健品骗老难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市消保委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上海13.8%的老年人在保健品上消费超过1万元,44.9%的老年人有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倾向。据介绍,去年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保健品投诉375件,同比上升2.2%,涉及金额300余万元,但保健品投诉数量仅占投诉总量的0.32%,且大部分是老年人的子女投诉。专家分析认为,老年人维权意识较差,发现上当,也大都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更多的情况是,在众多保健品骗局中,老人大都是心甘情愿被忽悠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子女提醒过老人不要上当,但效果并不理想。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倾向与老年人的学历、原工作职务等无关,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与子女亲密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提高。如在61~65岁老人中,此比例为28.7%,但80岁以上老人则达到95.2%。专家认为,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导致轻易被骗子“拿下”。即使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老年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容易被攻破。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普遍心态,保健品才有了市场,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辨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一些不法厂商才瞅准了机会钻了空子,大肆生产销售低成本高售价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从老年人兜里赚钱。当然,为了能够做到财源不断,企业商家也都会很小心,其保健品基本都是“不求有益但求无害”,最起码不能吃死人。至于怎么推销宣传,就看各自的忽悠手段了。什么“广告+渠道”、会议营销、亲情营销等,营销模式不一而足。

  近些年,市场监管部门紧盯保健品市场,加大监管力度,多次公示监管结果,责令相关企业进行整改,力求肃清保健品市场乱象。但保健品骗子还是屡打不绝,换个地方、换个花样又接着干。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保健品骗子的违法风险和成本并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有关保健品的法规标准不健全,市场监管不严,对违法行为惩处不重。目前,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加之审批相对简单,故而大量的非专业化企业涌入保健食品行业,给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造成很大困难。

  保健品监管的难点,还在于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在不少案例中,保健品企业往往在一个区举办推介活动,而在另一个区进行销售,由于涉及跨区域执法,基层执法人员往往权责有限。因此,立法和执法部门需要通过更有力的法治手段规范市场。要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要求商业经营场所必须证照齐全;商品和服务必须明码标价,销售对象为老年人的,必须主动提供发票。同时,建议设立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法定冷静期”制度,即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在一定期限内,享有无理由退货的权利,以避免老年人非理性消费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

  骗子行骗善打亲情牌,这恰恰反映了老人在亲情上存在缺失。所以,子女自身和社区等社会主体也需要多关心老年人。在亲情层面,子女应主动关心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老年人适当购买安全、合格的保健品;在社会层面,加大社区建设力度,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多组织针对老人的专业健康知识讲座,增强其对真假保健品的辨识能力。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胡立彪

编辑:刘郁蕾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质量湖南频道首页